以下内容翻译自德国证券时报(Börsen-Zeitung)7月12日期的报道:
对中国投资者的恐惧感又回来了。随着家用电器制造商美的集团要约收购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在近几年许多并购案例中几乎被遗忘的那种对于专业技术(know-how)转移、信息安全隐患或者工作岗位外迁的恐惧感似乎又卷土重来了。
德国欧亚咨询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张焕平先生就此案例与德国证券报(Börsen-Zeitung)的记者分享了他的看法:“库卡公司掌握着德国工业竞争力的核心,同时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它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于是库卡的案例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库卡占据了数字化生产(“工业4.0”)的领先地位,与之不同的其他案例包括中国化工集团收购注塑机制造商克劳斯玛菲(KraussMaffei),徐工集团收购混凝土泵制造商施维英(Schwing)。
张焕平表示欧亚咨询并没有参与到此次库卡的交易中。欧亚咨询在法兰克福、上海和北京设有办公室,十二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德之间的并购交易,作为独家买方并购顾问,先后协助完成了宁波均胜收购德国汽车电子企业普瑞(Preh),徐工集团收购德国混凝土巨头施维英(Schwing),以及复星集团收购德国私人银行Hauck & Aufhäuser等重要案例。
注重沟通
张焕平认为,在进行中德间并购交易的过程中,小心谨慎地与公众进行沟通也是至关重要的。买方必须明确说明其收购一家企业的原因以及想要做出的改变,这样可以避免许多负面的报道。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投资者在德国的形象有了明显改善,潍柴动力成功收购叉车制造商凯傲集团(Kion)对此也作出了贡献。“中国企业通常属于稳健型的投资者,其投资期限通常比私募股权的投资期限更长”,张焕平说道。此外,他们还能协助德国企业进入以及进一步渗透中国市场。“一般来说,中国买家倾向于保留德国企业的管理层不变。通常他们会在管理层中新设一个职位,由从中国委派过去的代表出任”,张焕平提到。这一点对德国企业和中国所有者之间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德国企业进入中国比中国企业进入德国面临着更多困难,张焕平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当人们只关注对外国企业限制比较多的并购交易时,诸如电信、银行和媒体等行业,这一观点似乎是成立的。但当看到对于两国就业的影响,展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幅景象:“截至2015年,德国企业已经在中国直接创造了约110万个就业机会,而在中国投资者收购的德国企业中,只有不到5万个工作岗位”,张焕平说道。